
我習慣晚睡,午夜時分總是一邊聽電台的網上直播一邊畫畫。
數日前,聽吳君如女仕的訪談節目,請來了梁國雄議員為嘉賓。
節目輕鬆,問題甚是八卦,大都圍繞私人情感、男女之事等,
梁議員到也袒然,皆是有問必答。
聽著聽著,發現只要涉及個人想法、觀點上的東西,
梁議員會時常運用「美感」、「美學」、「審美觀」這一系列的詞語。
這種使用方式不只出現在梁議員身上,
近十年來,許多報紙、雜誌都相當頻繁的使用這些字眼。
從具有都市美學的樓盤廣告;到某某人物的審美人生;以至時裝美感等等。
可能是這些字眼可以概括許多含糊不清的概念,
可能是這些字眼的夾雜會令內容顯的更有水準,
反正,這些字眼已被極度濫用。
將「美學」歸本清源,(aesthetics)意指研究感覺的學科,
日本人將其釋為美學,影響所及,以至多有顧名思義的誤會。
因為在「感覺學」里,「美」不過是介於「醜」的相對面,
是數之不清的感覺線上的一個點而已。
雖然「美學」定名至今249年,其研究內容已大為擴充,
但那些大字標榜「美學」的欄目、廣告,
細看下去,卻從不見對其所說的「美學」有任何詮釋。
一個樓盤,從那個角度體現了都市感覺學?
是外形美觀嗎?還是設計體貼呢?
如果只是前者,那準確的用「美感」就好,
如是後者,更是與「美學」相去甚遠。
再說「美感」,這是一種個人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感受,
出於每主體的完全獨立,「美感」不會形成一致,也不可能傳授。
可以培養的是「品味」;牽涉欲望體現的是「快感」;相較淺層的是「好感」。
太多的文案將這些字詞與「美感」混為一談,甚至與「時尚感」、「都市感」等纏繞不清。
之於形成「美感」的「審美」,則是一種心理活動,
是主體對客體在無意欲下的純粹觀照。
而這種觀照如果沾染上過往的經驗或生理的情慾,
就不再是一個「審美」活動了,所能達到的只是普通感覺而已。
所以我完全不明白,什麼叫「審美人生」這類的句子。
「審美」活動很多人都有,但大都在未意識的狀態下已經結束,
繼而被夾雜著意欲經驗的感覺所取代。
而且,只有能把握到自已在「審美」過程時的當下感受,
才能接觸到真正的「審美」結果,其中包括所謂的「美感」。
聽梁議員的訪談,我不大相信他有過真正的「審美」活動,
要知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
不管那事物的本質是什麼,都會形成個人的「審美感」。
他口邊的「審美」只是指個人感覺好看的罷了,
而他所謂的「美」更非「審美」體驗的結果。
刻意選了一張04年畫的人體,
在繪畫作品里,似乎與人事物相關的題材,是較難使人進行「審美」的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