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9日
仰首直走
「出發啦 不要問那路在哪 迎風向前 是唯一的方法
出發啦 不想問那路在哪 運命哎呀 什麼關卡
當車聲隆隆 夢開始陣痛 它捲起了風重新雕塑每個面孔
夜霧那麼濃 開闊也洶湧 有一種預感 路的終點是迷宮」
縱貫線橫空出世,這段曲也已聽了一個多月,
在新年的祝慶節目上,四個大男人突然改動了歌詞,
將「迷宮」易為了「晴空」。
我管他未來會是怎樣,
對於生活的將來,前面似是無際的迷宮,
即已是忘命之徒,仰首直走,天藍雲白,當然是無優懼的晴空。
「我們都不必在意未來的樣子
像是精神病患寫的詩 或是煙花綻放的節日
隨它去吧 我們都只活一次
呼吸呼吸呼吸呼 一切曳然而止
真理在荒謬被證實以前
都只是暗室裡的裝飾 只有當眼前亮起來了以後
才有機會彰顯它的價值 不是誰能決定的
該漫遊還是衝刺 我們都在海裡 我覺得我們像沙子
你說的亡命之徒 是不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起程
離開
終於要離開了。
八月中就開始搬東西,先從書本開始,最後到畫桌,每次都搬的不多。
幾卷紙、一盞燈,一件件的收裝起來,卻也牽連出許多回憶。
想起將他們搬來的時候,原來整間屋子的東西,幾乎每樣都可聯繫起某些人、某些事。
小游贈的書、育修的畫、柏榷做的公仔;
還有Y用過的杯子、S留下的畫架、M寄來的音樂...
在這兒我往了三年,
看著屋子漸漸變空,
想起了所有曾來過這裡人,聯帶起更多與此相關的點點滴滴。
滴聚在心頭,成了份量,漸漸的愈來愈沉。
直到出發前的一晚,屋子才大致上搬清。
這夜,對著徒餘四壁的房間,心在不知覺間已陷入谷底,
套一句別人的話:「離場,通常都會帶些著傷感」。
明天,我將起程。
ps:上面的畫是03年離開台北前的一個下午,在師大椰林畫的。
August 8, 2008
又上一課
踏入暑假,
放下學校的工作,勺一瓢清水注入筆洗,展開素卷,
又開始尋找起我心中的桃花源。
寥寂硯邊,營營數萬筆,張羅出一片巨壁幾樹寒松。
也畫出一連串纏縛已久的苦惱,這就是我要畫的嗎?它又該是向那個方向發展呢?
大抵,這是每個藝術創造者都思考過的問題吧。
大師們又是如何找到答案,建構起旗幟鮮明的藝術表象?
我翻著畫冊,希望能在圖版間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而我的老師們又會是如何面對的呢?我想起李德老師。
在這些問題上的探討,李老師是最為深入而細緻的。
所以我打開「一盧」的網頁,希望能在老師的只字片語間找到一點指引。
無意間竟發現網頁上有一張李老師的近作!
我頓時全身木然,久久凝視著那一大片深層的幾乎不可穿越的啡黃色,
畫間的每一條筆觸都在互相構築著,擊撞起一陣陣強烈而不可名狀的感動,
也喚憶起我心中那幕徹實的山水意象。
August 7, 2008
別忘了舞台
秋夜湖心獨坐
春紅匆匆
畫談
記得00年6月,與同學在陽明山找住處,
最後搬到位在山坳中的新園街.
那時因課業,較多接觸油畫,
這張是我唯一還留在身邊的户外寫生,
粗糙的畫了新居門外的山景.
那段日子,極度信負自己右手的柏權時有來訪,
曾借我一本李德老師的《一盧畫談》.
隨意翻了幾頁沒有細看,月餘後柏權就還了回去.
早已聽說李德老師厲害,
每星期看著八十餘歲的老人家上山下山,
也一直聽聞老師要退休,曾擔心過沒機會修到老師的油畫課.
然而大四的我切忙著蹺課,對於課授內容只剩下老師分發的筆記.
畢業之後,師友皆遠了,
繪畫路上需要尋求支持,重看那幾張殘餘的筆記,
淡淡的幾行小字,才恍然驚悟,在大仁館里我與大師相遇過,
擦身遠去的嶙峋背影,竟是一位真正的藝術烈士.
近年回台北,都刻意搜索老師的文字.
幸而,伯權還有與老師聯繫,記得此事,
上星期,終於收到素色如雪的《一盧畫談》,興奮不已!
謝謝柏權,切記在藝術面前,並沒有叛徒.
文字未完,就先收到一則有關「活在當下」的留言,
這句話不正正是拿著畫筆時的柏權會給的答案嗎.
February 7, 2007
最後搬到位在山坳中的新園街.
那時因課業,較多接觸油畫,
這張是我唯一還留在身邊的户外寫生,
粗糙的畫了新居門外的山景.
那段日子,極度信負自己右手的柏權時有來訪,
曾借我一本李德老師的《一盧畫談》.
隨意翻了幾頁沒有細看,月餘後柏權就還了回去.
早已聽說李德老師厲害,
每星期看著八十餘歲的老人家上山下山,
也一直聽聞老師要退休,曾擔心過沒機會修到老師的油畫課.
然而大四的我切忙著蹺課,對於課授內容只剩下老師分發的筆記.
畢業之後,師友皆遠了,
繪畫路上需要尋求支持,重看那幾張殘餘的筆記,
淡淡的幾行小字,才恍然驚悟,在大仁館里我與大師相遇過,
擦身遠去的嶙峋背影,竟是一位真正的藝術烈士.
近年回台北,都刻意搜索老師的文字.
幸而,伯權還有與老師聯繫,記得此事,
上星期,終於收到素色如雪的《一盧畫談》,興奮不已!
謝謝柏權,切記在藝術面前,並沒有叛徒.
文字未完,就先收到一則有關「活在當下」的留言,
這句話不正正是拿著畫筆時的柏權會給的答案嗎.
February 7, 2007
花香正濃
香港大學,很小的時候曾經去過。
印象已模糊了,只記的跟著長輩穿堂過室,
那種來自高門深廊所營造成的殿堂式氣氛,
令我擔心起自己的腳步聲會打擾了這份莊嚴。
自台北回來,05年因孫老師要我帶畫冊給萬青力先生,
事完之後,一個人閒坐在二樓的中庭,正對著藝術系辦的窗戶,
茂綠的玉蘭樹斜斜的佇立著,四月里花香正濃。
上面這張就是那時畫的。
此後陪著不同的人,又去過兩次。
每次都必會刻意的經過這個地方,然後坐在同一張椅上,
看看玉蘭尚綠,然後彼此安靜,悄悄離開。
剛過的一月份下旬,陪Y走了一趟港大。
玉蘭好像不增落過一葉,舒然自泰的在這庭院中,
與那建築之間,似乎已培養出一份久經相處而來的答調與融和。
這次我們没有坐下來,也不再執意停留間的不變,
因為那些只是自欺的幻覺罷了。
January 16, 2007
印象已模糊了,只記的跟著長輩穿堂過室,
那種來自高門深廊所營造成的殿堂式氣氛,
令我擔心起自己的腳步聲會打擾了這份莊嚴。
自台北回來,05年因孫老師要我帶畫冊給萬青力先生,
事完之後,一個人閒坐在二樓的中庭,正對著藝術系辦的窗戶,
茂綠的玉蘭樹斜斜的佇立著,四月里花香正濃。
上面這張就是那時畫的。
此後陪著不同的人,又去過兩次。
每次都必會刻意的經過這個地方,然後坐在同一張椅上,
看看玉蘭尚綠,然後彼此安靜,悄悄離開。
剛過的一月份下旬,陪Y走了一趟港大。
玉蘭好像不增落過一葉,舒然自泰的在這庭院中,
與那建築之間,似乎已培養出一份久經相處而來的答調與融和。
這次我們没有坐下來,也不再執意停留間的不變,
因為那些只是自欺的幻覺罷了。
January 16, 2007
月出
1月1日,被熙和的陽光叫醒,起來已近中午。
推開窗戶,在高樓大厦間竟夾著一片久違了的蔚藍。
感謝老天,還眷屬著我們,提醒我們,天空原來可以這麼的藍。
被生活牽扯著的我們太多事都忘記了,
忘了小時候仰頭在白雲間遊蕩的日子,
忘了帶著泥土味的雨後,
忘了拂過星斗間的晚風,
忘了在楊柳枝間一陣陣的蟬鳴。
我們真的忘了,
所以,也習慣了頭上灰灰沉沉的天空,夾著塵埃的汽油味,無日無休的冷氣,還有這個喧鬧的城市。
總是想逃離,這是我過早疲累的心。
已忘了有多久沒看過日出了,這是我今年最大的愿望。
午後,為了記下老天給的這份新年禮物,特意帶了相機出門。
找個開闊的地去擁抱這片藍天。
卻意外的看見懸浮在東天帶點羞澀的月亮,
這可是07年第一個月出啊!
開心的收穫。
December 31, 2006
推開窗戶,在高樓大厦間竟夾著一片久違了的蔚藍。
感謝老天,還眷屬著我們,提醒我們,天空原來可以這麼的藍。
被生活牽扯著的我們太多事都忘記了,
忘了小時候仰頭在白雲間遊蕩的日子,
忘了帶著泥土味的雨後,
忘了拂過星斗間的晚風,
忘了在楊柳枝間一陣陣的蟬鳴。
我們真的忘了,
所以,也習慣了頭上灰灰沉沉的天空,夾著塵埃的汽油味,無日無休的冷氣,還有這個喧鬧的城市。
總是想逃離,這是我過早疲累的心。
已忘了有多久沒看過日出了,這是我今年最大的愿望。
午後,為了記下老天給的這份新年禮物,特意帶了相機出門。
找個開闊的地去擁抱這片藍天。
卻意外的看見懸浮在東天帶點羞澀的月亮,
這可是07年第一個月出啊!
開心的收穫。
December 31, 2006
完滿
聖誕節走了一趟台北,很幸運,行程中天氣一直晴朗。
這城市還是依舊那麼令人舒適,
悠悠閒閒的咖啡店,好吃的水餃,一杯薄荷花茶的時間卻最值得懷念。
拜訪老師,見了老朋友,買了幾本有可無可的書,
故宮的溪山行旅圖和寒食帖瓜分了我半天的時間。
旅程還算充實,回行中卻沒有帶回一絲的喜悅。
此趟的行程,大概是為了要告訴去年的那對誤解永恆的情侶,我還是來了...
所謂目的,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完滿。
帶了一堆禮物去台北,回程時行李輕了,心也鬆了些。
回來並不冷清,有沒完沒了的咳嗽陪著我,
咳的實在煩人,忍無可忍去看了醫生,
無奈...似乎它很堅持的要和我一道跨入07年了。
回到香港,所有的媒體都在做06的回顧。
所以就拿了一張舊照出來,看看那個早已不存在的自己。
December 17, 2006
這城市還是依舊那麼令人舒適,
悠悠閒閒的咖啡店,好吃的水餃,一杯薄荷花茶的時間卻最值得懷念。
拜訪老師,見了老朋友,買了幾本有可無可的書,
故宮的溪山行旅圖和寒食帖瓜分了我半天的時間。
旅程還算充實,回行中卻沒有帶回一絲的喜悅。
此趟的行程,大概是為了要告訴去年的那對誤解永恆的情侶,我還是來了...
所謂目的,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完滿。
帶了一堆禮物去台北,回程時行李輕了,心也鬆了些。
回來並不冷清,有沒完沒了的咳嗽陪著我,
咳的實在煩人,忍無可忍去看了醫生,
無奈...似乎它很堅持的要和我一道跨入07年了。
回到香港,所有的媒體都在做06的回顧。
所以就拿了一張舊照出來,看看那個早已不存在的自己。
December 17, 2006
訂閱:
文章 (Atom)